成果展示

董淼:《西部地区来华留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研究报告

作者: 来源: 日期:2023-07-06 阅读:


 基金项目: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西部地区来华留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CSZ22022

作者简介:董淼电子科技大学 讲师


1.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来华留学研究生是高校研究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来华留学研究生自身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我国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提质增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

来华留学研究生由于社会、文化、习俗等差异,在巨大的学业、科研压力面前,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将会严重影响来华留学研究生在华的学习和生活。可以说,来华留学研究生能否顺利毕业,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心理问题是否能够很好的解决。了解、掌握、处理好来华留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留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事业和高校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开展西部地区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影响因素研究,了解来华留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与预防,具有理论层面的必要性和实践层面的紧迫性。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宋丽丽(2021)等人发现社交、文化、日常生活与校园因素共同作用于来华留学生归属感,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张潇潇(2020)总结了在新冠疫情之下来华留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类型,有疑病心理,恐慌心理,焦虑、抑郁等。丁学忠、王岩(2019)总结了来华留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包含负面情绪问题、人际关系敏感、社会文化适应、学习与就业压力,指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还未能覆盖到留学生。高炳亮(2018)总结了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孤独感和思乡感,抑郁及焦虑情绪,人际关系过于敏感,恐惧、怨恨和敌意情绪,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特性和生活习惯的冲突,并提出建立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以及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黄飞等人(2019)量化分析了留学生的心理痛苦与文化适应压力与应对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化适应与消极应对与心理痛苦有关。陈秀琼、林赞歌(2017)等人利用《抑郁自评量表》对厦门大学来华安哥拉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存在跨文化适应问题。王俊(2017)发现来华医学留学生易在偏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方面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狄伟锋(2017)等人研究发现来华非洲留学生的心理焦虑和抑郁情况良好,跨文化适应状况欠佳,部分学生受到的社会团体较为有限。王家麟(2014)等人对南京市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研,发现来华留学生总体心理状况尚可,但在躯体化、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上得分高于中国大学生常模。伍志刚(2010)发现相比于中国学生,来华留学生更容易发生心理疾病,并且在来华留学生容易得分较高因子如强迫症、抑郁、人际关系等方面。

2)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

在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中,学者主要是从心理适应与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因素去研究,影响心理适应与社会适应的因素有时间、社会支持度、人口学统计变量等众多变量。陈秀琼、林赞歌(2017)发现汉语言水平、在华朋友支持、学生家庭经济和个人背景因素对安哥拉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存在影响。王俊(2017)等人发现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汉语水平差异检查阳性率高。狄伟锋(2017)对留学生的性别、年龄以及来华时间、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女性在焦虑问题上应受到更多关注,年龄越大、来华时间越长、心理状态越好。经济水平对非洲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影响。李亚红(2016)等人提出了社会联结、生活环境、学业和职业发展及家庭问题是来华留学生的主要心理压力源。Lysgard等人(1955)研究时间因素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产生影响,发现跨文化适应呈现U型曲线,这一理论已被广泛验证。普遍的研究认为社会支持有助于留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宣泄不良情绪。

3)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与措施研究

众多学者提出了缓解来华留学生心理问题的建议与措施。许有云(2022)等人发现社会支持可以直接降低来华留学生心理问题风险,还可以通过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间接减轻心理问题。高炳亮(2018)提出要引导留学生尽快通过语言关,尽快实现文化适应,引导留学生积极融入国内学生,为留学生创造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怀的表达途径。狄伟锋(2017)提出应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开展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加强心理师资和课程建设,为留学生专门建立心理咨询室和课程体系,并开展心理普查,建立个人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可以拓宽心理服务途径,建立在线心理咨询室,发挥日常社交,发展家庭与社会支持网络。李亚红(2017)提出要帮助留学生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加强留学生教育人员的配置,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缓解留学生心理压力。王俊(2017)提出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检测做到 ,及早掌握来华留学生心理动态,及早发现其心理健康问题,提前有效进行心理干预。陈秀琼(2017)等人提出要构建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培育积极自我,引导留学生积极沉浸体验。Zheng(2016)等人提出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活动,同伴间的咨询和支持小组。

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征研究

本部分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星向来华留学研究生群体发放心理健康问卷(包含人口统计特征变量及SCL-90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回收问卷后,利用SPSS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描述性分析获得来华留学生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国籍、学历、在华时长、社会支持、汉语言水平等以及应对方式特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获得来华留学研究生SCL-90量表的各因子得分以及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不同应对方式得分,从而获得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特征。

(2) 来华留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口统计学、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采用单因素方差、独立t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来华留学研究生的人口学变量,应对方式与SCL-90的得分关系,检验水平为0.05,即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获得不同群体的来华留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态特点。辅助深度访谈法,分析产生该类心理特点的原因,从而为改善来华留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提出相应策略奠定基础。

(3) 人口统计学变量、应对方式对来华留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

将人口学变量、应对方式作为自变量,将心理健康作为因变量(SCL-90得分>160视为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心理健康与人口学变量、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建立回归模型,获得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文献研究方法:利用中国知网和图书馆资源,检索与查阅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当前的研究成果,为以进一步设计问卷,研究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寻找理论支撑,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问卷调查法:问卷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自制人口学变量。第二部分为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应对量表。利用问卷星将问卷随机发放给西部地区的来华留学研究生,回收问卷后,对数据进行处理,答题时间少于6分钟以及不符合的数据剔除获得有效数据。

深度访谈法:对于数据反应出的问题,辅助深度访谈法,获得留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4. 课题主要研究成果的基本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本样本的来华理工类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良好,但也存在一定隐患。SCL-90各因子得分中排在前4名的分别是强迫症状、抑郁、其他(寝室状态)、偏执。这一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 相似。究其原因,强迫症状可能与理工科学科背景有关,理工类留学生所从事的实验、编程需要严谨的思维与逻辑,使得他们的思维与行为较为刻板。抑郁与偏执因子可能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较低或学业压力较大导致的紧张、烦躁情绪有关。寝室状态因子可能与留学生不规律的作息与学校后勤保障有关。对不同人口学特征来华理工类留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分析发现,女性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男性来华留学生。这一结论与学界的研究结论一致,该现象可能受生理、社会文化、家庭 因素、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综合影响。来华理工类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在华时长呈现U型分布:在华时长为1至2年阶段与4年以上阶段的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差;在华时长为2至4年阶段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趋于良好。值得注意的是,在华时长1至2年阶段来华理工类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这一结果与其他学者研究有差异,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样本中没有足够多的短期在华留学生数据导致统计结果差异较大;另一方面可能是疫情,对于在华时长较短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冲击较大有关。在4至6年阶段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归因于这一阶段的留学生处在学制延期阶段,学业压力较大。来华理工类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消费水平呈现U型关系:每月消费1000至2000元档的来华理工类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好;每月消费低于1000元或高于2000元档的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这一结果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相似。究其原因,可能与消费水平较低的来华留学生承担更大的经济、生活压力,拮据的生活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感;较高消费水平的心理健康水平低可能与这一消费阶段样本数据主要为 来华留学硕、博士生有关。来华理工类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阳性症状与受教育程度和社会支持度有关。受教育程度提升,心理疾病发生率提升。究其原因,可能与理工类大学在硕、博士阶段对于学生学业与科研要求较高,留学生感受到的压力增大,同时受访者年龄在递增,正式工作、脱离父母的年纪有所增加,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随之增加,如自我发展、婚恋家庭关系、急于就业的压力等有关。社会支持度提升,心理疾病发生率降低,这主要归因于提升社会支持度有助于来华留学生释放压力,降低消极情绪,多途径获得关心与帮助。因此,提升社会支持度对维持良好情绪体验有积极作用。

对策建议

首先,从人口统计学特征角度来看,来华理工类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在华时长呈现U型关系。理工类高校在开展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重点关注在华时间较短的新生和在学制延期阶段的硕、博士生这两部分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根据不同留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针对性,如本科新生因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浅,可针对性加强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升方面内容,帮助其尽快过渡好生活、学习、住宿、饮食、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心理适应阶段;硕、博士生因年龄较大、生活阅历较丰富,可针对性关注留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其次,来华理工类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阳性症状与社会支持度有较高相关度。高校在建设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时,可适当增加来华留学生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方面内容,如开展以留学生为目标群体的同质性朋辈心理互助组,鼓励留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与老师、同学、不同民族的留学生相互关心、增加交流。另一方面,邀请学校各方面人员主动关注留学生学习生活近况,增强留学生对于留学阶段社会环境、学校人际氛围的认同感。

5. 课题研究产生的社会影响

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报告,提交到学校及中国高教协会有关部门,为高校解决师生关系矛盾提供参考,提升师生双方在指导中的相互认识,帮助提升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

6. 课题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课题样本来自同一所学校,由于新冠疫情影响,留学生在华时间偏长,女性来华留学生样本偏少,部分项目的样本量偏少,结论的外推性有一定局限性。



上一篇:朱炜:《融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创新研究》(CSZ21005)研究报告2023-07-06

下一篇:汪馨兰:《微媒体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研究报告2023-07-06